書法藝術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社會文化變遷而帶來諸多考驗,移動信息傳播的變革,使互聯網媒介極大地介入文化藝術傳播,同時信息傳播的變革也給書法的傳播及發(fā)展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捎^的是,近年來書法與互聯網發(fā)生了緊密合作。在互聯網媒介中的“場景化”概念備受關注的時代,書法在借助互聯網的傳播過程中,經常出現“場景化”傳播的情況,其傳播的效果顯然是過去的書法傳播模式無法比擬的。雖然信息時代的“知識”是碎片化的,但網絡信息時代媒介的“場景化”對書法的傳播,較前些年更完整,而且讓更多的受眾接受書法,只要有手機,連接互聯網,就能體會某位書法家在某個場景的書寫,書法通過互聯網媒介的“場景化”傳播,是當前書法傳播的創(chuàng)新方式,或許若干年后,還有取而代之者。
一、書法傳播的境況
近代中國發(fā)生了重大變遷,其外在因素莫過于西方文化的沖擊,對于中西方文字的書寫,從工具到內容,甚至表達方式都有著太大的區(qū)別。在西方的文化體系中,就藝術層面而言,可以說沒有書法藝術門類。正是這兩種不對等,使得書法轉入現代的過程中相對于繪畫而言受到的沖擊較少。雖然也有部分學者努力想把書法推進轉型,但其變化遠不及其他藝術門類,其發(fā)展傳播有著本土的繼承性、優(yōu)越性和可塑性。與此同時,隨著傳播方式的改變,書法面臨著新的形勢,尤其是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地強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走出去”的語境下,能夠給世界藝術帶來一個不同的東方審美體驗尤為重要。所以說,書法傳播的領域變大,同樣也給書法傳播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資料圖】
二、移動互聯網時代書法傳播面臨的挑戰(zhàn)
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對于書法傳播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如何搭上這趟高速快車成為了重中之重,在研究書法互聯網傳播中既要看到自身的優(yōu)勢,也要明確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傳播受眾的缺失。書法在古代作為文字的載體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有著廣泛的受眾,而在如今書寫方式經過了鋼筆、圓珠筆、鍵盤、屏幕手寫、語音識別的更迭,很多人連字都寫不好更勿論書法藝術。如果不是刻意關注書法,很難看到和書法相關的信息,這源于書法生活實用性式微。
第二,傳播形態(tài)的改變。在古代,書法的傳播形態(tài)只限一對一、人對人的形式。由紙、筆、墨形成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也是書法藝術的精髓之一,書法家的筆觸與作品載體之間所構成的關系有著極高的要求。之后的印刷傳播使得書法的傳播發(fā)生了一次重大改變,在大大提高文字傳播效率的同時書法的筆墨韻味也在一定程度被削弱。
第三,受眾接受的改變?;ヂ摼W帶來了信息爆炸,在無數的信息中,受眾更傾向于接受視頻、圖片這種更直觀、更容易接受的信息,通過閱讀文字獲取信息的方式轉變成通過視覺的直觀圖像獲取,在視覺文化成為內容主導以后,文字也就漸漸淡出。
傳播媒介的變遷讓書法經歷了實用性、實用性為主藝術性為輔、藝術與實用并重、藝術性為主實用性為輔等諸多變化,這種變遷到了互聯網時代則變得更為劇烈,千百年來的文字系統(tǒng)也受到了較大的挑戰(zhàn)。書法藝術的傳播空間、效率、速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提升,極大地縮短了書法作品和受眾之間的距離,在這種條件下應當根據實際,利用“場景化”思維,盡可能拓展書法在互聯網中的傳播方式。
三、書法“場景化”傳播的優(yōu)勢
“場景”,這個詞原本經常出現在影視、戲劇等領域,研究者指出,場景具有兩個維度的特征: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某一行為或某個事件,在時間和空間出現,通過這兩個維度整體地傳達某一信息。在兩個維度中,一個行為的意義,通過場景的烘托——場景化以后,故事有可能會變得豐富飽滿,而不是片面的、目的性的敘述,進而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體驗,受眾就能體會其中某一行為的象征意義。在現今網絡時代,這一概念進一步擴展,美國記者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的著作《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指出:“大數據、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傳感器和定位系統(tǒng)五大科技的出現,以及相互聯動,將預示著人類進入‘場景’的時代?!本C其要點,簡而言之,“場景化”思維即是將傳播信息納入一個可體驗的、豐富的、直觀的整體性的場景,這就是信息的“場景化”。
在古代,書法無論是作為信息傳輸的媒介,還是作為文人唱和、情感交流的媒介,實時的狀態(tài)、生活的慣性、交游的氛圍都將構成“場景”模式。在當代,互聯網大大地拓展了書法的“場景化”存在,甚至將書法推向一個新的傳播革命之中,當前書法的傳播作為文字信息、審美趣向等媒介本質走向一個“場景化”觀念思維模式。書法在互聯網傳播的“場景化”思維,是利用書法空間營造情境氛圍,借助符合“場景化”的形態(tài),重建書法傳播的渠道與方式、激發(fā)受眾;其構成是現實場景的構建,其中包括實體場景構建和多媒體場景的構建,虛擬場景的構建包括情景感知和信息匹配。未來,書法在互聯網場景化傳播的思維應用必然會使書法信息受眾群體有體驗式的滿足,能及時訴諸于內心世界,在書法場景中建立關系連接,提升書法傳播的效能。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書法信息資源獲取更方便。要抓住“場景化”的整體性特征,古代的文本傳播的知識,不管是文字性的還是文字與圖像結合的,都可以完全納入網絡“場景化”的傳播方式中來,將古代書法的知識進行重新整合,根據學習者的需要非常自由地、方便地選擇不同的審美風格,進行學習。
其次,書法信息的來源更多元。要對書法信息的采集有開放性,場景化使得各種各樣的書法知識的獲取、傳播變得多元化。大家獲取的書法活動新聞也不單單來源于專業(yè)媒體,有可能隨時來自一個非專業(yè)人士,當他經過一個書法活動的現場,即可通過移動互聯網媒介將這個活動傳播出去。不管是否專業(yè),都對書法信息的傳播,起到了一個無限可能的空間。
最后,書法信息的場景重構。針對書法家、書寫者而言,個人創(chuàng)作乃至展覽的過程,都可以使用文字、圖像、動態(tài)影像,媒介工作者可以針對這幾項,專門展開整體化的“場景化”建構,使書法在互聯網時代,都可納入貫通古今中西的體驗中。由此,使得書法知識傳播效力最大化。
互聯網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書法變成了審美體驗的一種媒介,人們隨時可以看到這種古老的日常的藝術品,不再像傳統(tǒng)那樣以物質性的碑碣、紙張傳播,而變成了一個個隨手觸碰的電子圖像,一個個場景化的劇目,一個個身臨其境的視頻,等等。以“場景化”的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增強了書法傳播的效果,通過這個橋梁讓書法在互聯網的傳播與其他事物的不斷跨界交融,擴大了自己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并在大眾文化中不斷更新發(fā)展。
(作者系北京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