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總是把自己的孩子掛在嘴邊,逢人就講孩子的情況。要么隨時隨地夸獎自己的孩子,炫耀自己的孩子聽話、聰明、學習好等等。
要么當著孩子的面,拿孩子開玩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更有甚者,公開貶低孩子,說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
其實無論是什么樣的情況,都不應逢人講孩子的情況。
為什么這么說?
一、逢人就講孩子的情況帶來的危害
在電影《喜福會》中,有一個經(jīng)典的畫面。
媽媽拿著孩子下棋獲獎的獎狀到處炫耀,導致孩子從此失去了自信。
為什么會這樣呢?
有些父母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父母把孩子當作戰(zhàn)利品或者自己人生的替代品,本質(zhì)上是在貶低孩子的人格和物化孩子,會給孩子注入一種無價值感,慢慢地就失去了自信。
另一方面,逢人就提孩子,也會影響到孩子對自我的認知。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過一個“鏡中我”效應,該效應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自我感覺,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于自己的態(tài)度所決定?!?/p>
什么意思呢?就是別人的評價,對我們自我的認識有著很大的影響。
尤其是孩子,主體性比較弱,他人的眼光在自我意識的早期發(fā)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如果你總是向別人炫耀孩子,你對孩子的過高評價,孩子不完美但真實的人之本性得不到承認,從而發(fā)展出一種浮夸感,使孩子在無價值感和極度的自我膨脹之間來回搖擺。
它還可能導致孩子無法完整地接納自己,而是高度倚重自己的某個單一優(yōu)勢(比如外貌、智力或其他天賦),以一種不健康的方式獲取自尊。
另一方面,如果你拿孩子開玩笑,或者總是貶低孩子。也會影響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撼動對自我的身份認同。
這時候,他會給自己貼上標簽。貼上標簽,是非??膳碌摹?/p>
科技投資人保羅·格雷厄姆發(fā)表了一篇深度好文《保持渺小的身份》。格雷厄姆在文章中警告道:“給自己貼的標簽越多,就會變得越笨?!?/p>
就像父母當眾批評孩子:“你怎么這么笨,這一點事情都做不好。”
他就可能給自己貼上標簽,覺得沒有能力做好任何事。貼標簽很容易,去標簽化則很困難。
所以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要總是把孩子掛在嘴邊,不要逢人就講孩子的情況。
二、3個方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那么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第一個,尊重邊界,不客體化。
作為父母,首先就要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附屬品,有自尊,有感受。
因此,就要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要去尊重他。
根據(jù)客體化理論,當一個人被主要視為他人滿足需要的對象,而非擁有自己權(quán)利和感受的個體時,就會發(fā)生客體化。
如果父母頻繁地將孩子作為談話的“客體”,可能會無意中削弱孩子的主體性和自我價值感。
而且,你聊孩子越多,你關(guān)注自己就越少。
所以要明確,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不要用孩子來體現(xiàn)自我的價值。
你要時時刻刻都想著尊重孩子。尊重就像空氣,有的時候沒感覺,沒有就會窒息。
2、不要貼標簽,而是要去標簽化。
有研究表明,父母有時會不自覺地貶低孩子,貶低孩子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種隱性習慣。
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對自己的隱性習慣保持警覺,避免批評、嘲諷或貶低孩子,別拿孩子開玩笑,更不要公開地說孩子不好。
當他們學習新事物時,給他們時間和空間,哪怕他們會犯一些低級的錯誤,也不要貶損,不要指責,而是要做到對事不對人。
去標簽化,更容易讓孩子變得自信。
3、比關(guān)注孩子,更應該做的是關(guān)注自己。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表達:即孩子會“欲望著父母的欲望”,卻以為這是自己的欲望。
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孩子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替父母而活。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孩子可能從小就被灌輸“我們家需要一位醫(yī)生”的觀念。他努力學習醫(yī)學,并真心認為自己熱愛醫(yī)學,渴望救死扶傷。
但可能在某個中年階段,他會感到一種深刻的空虛和困惑,發(fā)現(xiàn)自己從未問過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他的欲望是“父母的欲望”。
如果父母還有意識地給孩子強加自己的意志,等某一天會給孩子、給你自己帶來特別大的困擾和煩惱。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抓得越緊,反而會失去更多。
所以,父母更應該活出自己,這樣孩子也能活出自己。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角色”中解脫出來,多關(guān)注自己的人生,不要拿孩子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樣,孩子也能更好地走自己的路。
最后總結(jié)一下,不要逢人就講孩子的情況,真的很傻。那么該怎么做?第一個,尊重邊界,不客體化;第二個,不要貼標簽,而是要去標簽化;第三個,多關(guān)注自己。
作者:楊怡
本文轉(zhuǎn)載自公眾號“楊博士說心理”
標簽: 財經(jīng)頻道 財經(jīng)資訊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