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躺平式旅游”,折射了旅游消費觀念的轉變。
▲2023年1月27日,游客在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游覽。春節(jié)期間,湖南張家界等風景名勝區(qū)連續(xù)迎來客流高峰。圖/新華社
文 |堂吉偉德
(相關資料圖)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相比以往攻略詳細、準備充足的“打雞血式旅游”,這屆年輕人開始了“躺平式旅游”,他們不再擠破頭打卡網紅景點,拍全是“后腦勺”的游客風景照,跟隨必吃榜在餐廳門口排長隊,輕松、陪伴、享受成為“躺平式旅游”的關鍵詞。
事實上,節(jié)假日集中釋放旅游需求,導致旅游城市短時間內人流量劇增,集中旅游帶來了“好一個擠字了得”的局面,大大降低了旅游體驗。由此,近年來,開始出現反向旅游或近郊游,或利用帶薪休假錯峰游。盡管整體局面有所改善,但節(jié)假日出游“人從眾”的難題,依然未能從根本上得到破解。
“躺平式旅游”是一種形象的比喻,表示不再刻意準備和雞血式沖刺,而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在旅游過程中“做減法”,在舒適體驗度上“做加法”。如不去擠網紅景點,不再排隊買網紅小吃。這種旅游沒有路線上的嚴格限制,也沒有時間上的緊張無比,有的只是平實、放松與閑適。
旅游的主要目的,還是換一種生活方式放松心情,讓身心有一個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如果因為趕景點而讓旅游體驗變得疲憊不堪,甚至心情糟糕,就失去了組織和參加旅游的初衷。
傳統“看人頭”“湊熱鬧”式的旅游,本質上還是因為過度注重旅游光鮮的“面子”,而忽略了對“里子”也即旅游質量的追求。一些游客到了景區(qū)標志性景點,匆匆拍照就走,目的僅僅是為了向外宣示自己曾經“到此一游”。
相較而言,“躺平式旅游”則更加平和、理性和現實。不再追求“面子”而更注重“里子”,把體驗度和舒適度放在首位,在旅游選擇的方式上就更加注重內心需求,不再刻意跟風與模仿。
這種看起來懶洋洋的做法,盡管在時下尚未成為主流,卻是年輕群體的一種新常態(tài),折射出消費觀念的轉變,不失為一種進步。而這也提醒,旅游市場當順應這種消費趨勢,主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旅游服務,讓年輕人的“躺平式旅游”成為旅游業(yè)新的發(fā)展機會。
撰稿/堂吉偉德(職員)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