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 稀缺 穿透
忍先驅之壓、冒先烈之險
作者:穆寧
編輯:郝科科
風品:南辭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轉型一定徹底,要壯士斷腕,要狼性果敢。
從比亞迪最近動作看,王傳福無疑做到了。
4月3日,比亞迪汽車宣布停止燃油車的整車生產,未來汽車板塊將專注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業(yè)務,由此全球首個停產燃油車企誕生。
一石千層浪。
預兆是有的,2021年底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在關于“2040年停售燃油車,由新能源完全取代燃油車”議題中,沃爾沃、通用、福特、奔馳、比亞迪、捷豹、路虎等7家簽字,明確表示2040年徹底停售燃油車。
不到半年,王傳福便兌現(xiàn)了承諾。于是“說到做到”、“動作迅速”的贊美聲,不絕于耳。
王傳福曾言:“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70%石油能源都是依賴進口,石油儲備只有28天,只有新能源才能避免被石油卡脖子。”
的確,結合廣闊市場前景、技術面迭代成熟、資本加持熱情、消費者接受度提高、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等因素,車企新能源轉型勢在必行,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從此看,比亞迪“斷油”是一次實力秀肌。開行業(yè)之先、走出一條全新之路。
只是如此,比亞迪的價值新“春天”就到了嗎?
01
停售真相 一箭四雕
丟掉“雞肋”?
LAOCAI
至少目前看,前景仍不算清晰。
往期,比亞迪燃油車不僅存在感低,且拉低新能源領域的高端屬性。有輿論質疑,停售燃油車有甩拖油瓶之嫌,是否一次經過包裝的商業(yè)行為?
數(shù)據(jù)說話,最新3月產銷快報顯示,3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量10.67萬輛,銷量10.49萬輛,首次月銷破10萬輛,其中,比亞迪旗下DM插混車型銷量5.06萬輛,同比增長615.2%EV純電車型銷量5.36萬輛,同比增長229.2%。而燃油車產銷量均為0。
即使拉長維度,2022年一季度,比亞迪燃油車累計銷量也僅5049輛,同比降幅89.78%,僅占總銷量的1.7%。2021全年,比亞迪汽車銷售新車74萬輛,燃油車只有13.6萬輛。
那么,比亞迪“斷油”根本原因,是否是燃油車根本賣不動了?!
何況,停售燃油車,意味比亞迪還能獲得更高收入。
據(jù)金融界報道,《乘用車企業(yè)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拼行管理辦法》顯示,車廠生產新能源車可獲和碳排放配額類似的積分。
2020年比亞迪獲得467,525個單位積分,有望3.5億美元收入,相當于該年企業(yè)純利42.3億元人民幣的一半有余;但該年比亞迪尚銷售大量燃油車。
平心而論,比亞迪燃油車也有過輝煌歷史,甚至品牌力超過了吉利、長城、長安。然由于沒有跟上高端化轉型趨勢而慢慢掉隊。直到2021年3月,其新能源汽車銷量首超燃油車。
銷量之外,低高端分化也很明顯。如秦plus燃油車型售價低至10萬元以內,入門價格甚至僅為七八萬元,而電動版車型售價直接漲到十四五萬、甚至更貴。
由此觀,比亞迪停售燃油車可謂一箭四雕:扔了雞肋、打了廣告、贏了補貼、升了品牌。
當然,也有一種聲音認為,盡管對比亞迪來說,燃油車這條“路”很窄,畢竟是兩條腿走路。早早自斷一脈、不乏賭運考量。
不算刻意夸言。放眼行業(yè),國內車企中包括北汽、長安等少數(shù)車企將在2025年全面切入電動車汽車。海外車企則大多在2030年之后,前文說到的沃爾沃、通用、福特、奔馳等將時間定在了2040年。
行業(yè)分析師于盛梅表示,之所以選擇平緩過渡,一方面是上述車企燃油車基數(shù)更大。另一方面,則是當下新能源汽車賽道,仍有很多技術、產業(yè)鏈、配套設施的不完善不確定因素。
審時度勢、平穩(wěn)過渡,才能行穩(wěn)致遠??纯唇鼇砦祦淼耐.a、小鵬理想漲價,不算空穴來風。
02
補貼增凈利降
盈利能力咋樣?激進度幾何?
LAOCAI
聚焦比亞迪,也有尷尬與急迫。
2021年,可謂其銷量大年。全年銷售73萬輛,同比增長75.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59.37萬輛,同比增長231.6%,銷量占比超80%,純電動車型和DM混動車型的累計銷量分別為32萬輛和27萬輛,增長44.9%和467.6%。
新能源高光表現(xiàn),也是王傳福敢于自斷一脈的底氣所在。
尷尬的是,銷量破新高的同時,利潤不盡人意。
2021全年,營收2161.42億元,同比增加38.02%;凈利30.45億元,同比下滑28.0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公司凈利12.55億元,同比下滑57.53%。
行業(yè)對比更直觀:長城汽車營收1364.05億元,凈利67.26億元;吉利汽車營收1016億元,凈利潤48.47億元。
三強對比,比亞迪營收最大,凈利最低,業(yè)績質量幾何?是否有些大而不強?
毛利率也不樂觀,整體毛利率13.03%,同比下滑6.36個百分點,創(chuàng)近14年新低;其中,手機部件及組裝等毛利率為7.57%,汽車及相關產品毛利率為17.39%。兩大核心業(yè)務產品毛利率均為近14年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不是真實盈利成色。2021年報顯示,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補貼收入合計58.67億元,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22.63億元,占比亞迪凈利潤的57%。
若扣除補貼后,比亞迪2021年實際盈利還不到8億元。
拉長維度,2018-2020年,比亞迪獲得政府補助的數(shù)額分別是20.73億元、14.84億元和16.78億元。同期歸母凈利分別為27.80億元、16.15億元及42.34億元。
換言之,比亞迪2021年拿到了更多補貼,凈利反比2020年更差。
怎一個尷尬了得。
追其原因,或許就是其他車企不能立刻停止燃油車的一個重要考量---成本。
據(jù)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比亞迪內部人士透露:2021年,由于全球疫情影響,電子業(yè)務短期承壓受原材料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公司整體成本上升。
所言不虛。以4月6日為例,上海鋼聯(lián)數(shù)據(jù)顯示,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報50.20萬元/噸,而2021年初為5.3萬元/噸。
另一廂,比亞迪短期內很難通過更大的規(guī)模效益來抵消成本。
因為產能擺在那。從一季度數(shù)據(jù)看,產銷量已經接近,基本處于滿產滿銷狀態(tài)。2021年財報發(fā)布后的投資者會議紀要也透露,目前比亞迪累計未交付訂單量達40萬輛,且仍在逐月增加。
從此看,斷油之后,能否真正提振盈利能力、擺脫質疑,仍是一道時間考題。
由此,決策激進性也就不得不說。
海豚投研指出,公司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來自收入端車型結構的改變、激進的定價策略,另一方面來自成本端的上游原材料的漲價。
如上文所言,去年三月,比亞迪的燃油車仍占比超4成。今年第一季度占比則不足2%。
很難想象,過去一年中,比亞迪的產品結構調整、轉型到底有多兇猛。
從王傳福言論中,或可窺得一二。“現(xiàn)階段用‘打仗’形容不為過,打仗要決策快,錯了就改,在執(zhí)行過程中調整,快速迭代”。
“快速迭代”固然沒錯,問題在于,是否把控好分寸?諸如一年內如此大幅調整產業(yè)結構,是否科學?義無反顧背后,有無負面影響?是否過于自信激進?
步子太大,易扯襠。跑的太快,警惕冒進跌倒。
何況,審視新能源之路,比亞迪還有瓶頸尚未突破。
03
智能化短板
吃好專業(yè)飯不容易
LAOCAI
最大掣肘,莫過智能化。進入賽道下半場,智能幾乎是新能源汽車高端化、品質化的代名詞,也是各家最核心比拼。
威爾森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1-7月,比亞迪單車均價15.18萬元;蔚來單車均價則是43.29萬元。
說到比亞迪的智能化短板,已老生常談,卻不得不談。
媒體評論人何璽認為:與小鵬、蔚來、理想等新勢力以及洋品牌特斯拉相比,比亞迪最大短板便是產品智能化,例如智能座艙、車機系統(tǒng)、車聯(lián)網、自動駕駛等領域比亞迪并不足以與競爭對手抗衡。而品牌建設方面,比亞迪在很多人心中仍貼著廉價、低端標簽,未來如何打造品牌高端化和產品智能化是比亞迪思考的方向。
2022年2月25日,比亞迪選擇百度為其智能駕駛供應商。百度向其提供行泊一體的ANP智駕產品與人機共駕地圖。據(jù)悉,百度智駕團隊已提前進場配合比亞迪進行開發(fā),不久將實現(xiàn)合作車型量產。
這被視為補齊短板的重要舉措.只是細觀,同樣存在變數(shù)。
事實上,早在2018年4月,比亞迪便率先與百度達成戰(zhàn)略合作。不過在比亞迪之前,百度Apollo計劃的合作伙伴已有99位。
另一位友商英偉達,合作伙伴更是包括通用Cruise、滴滴、Kodia等自動駕駛公司,還與奔馳、捷豹路虎等全球車企,以及中國“蔚小理”、上汽智己等新勢力達成商業(yè)合作。
換言之,上述賦能有多少特色壁壘、核心優(yōu)勢值得觀察。
智能化之外,基本品控力提升更顯急迫。
4月6日,車質網編號【725963】投訴顯示:運行時車輛前端往駕駛室進風,左側車門也是這樣進風,當開啟內循環(huán)三擋熱風時,如有人說話產生哈氣,直接就上了前擋風內側,造成視線模糊看不見,嚴重影響安全,存在很大安全隱患。此時必須馬上開啟外循環(huán)才能別說話了,才能慢慢看清前面。
4月5日,編號【725684】顯示:比亞迪秦車子16年買的,最近半年感覺電池續(xù)航很差,只有6-7度電的樣子,這幾天去4S店測試,測試的7.7度電,原來是13度,整整衰減41%,要求重新?lián)Q電池,4S店拒絕。希望盡快解決。
......
(以上投訴均通過平臺審核)
說千道萬,產品質量是王道,尤其敏感性更高的新能源賽道。上述槽點,對急于轉型的比亞迪、王傳福均值警惕。全面押寶新能源,真的準備好了嗎?
04
一切實力說話
LAOCAI
沒錯,自斷一脈、專注聚焦背后,吃好新能源這碗專業(yè)飯并不容易。
能否迎來“價值新春”,依然是實力說話。
客觀而言,“斷油”、停售燃油車,對行業(yè)加速轉型是一個推動力。也能釋放更多新能源產能,畢其功于一役,有利比亞迪提升規(guī)模效應。
如刀片電池方面,日前比亞迪在電話會議上表示,該電池規(guī)模效應、良率提升可帶來成本優(yōu)化,使磷酸鐵鋰路線重回主賽道。在化學成分、結構、生產工藝上都具備極高競爭力,助力公司車型競爭力顯著提升。
此外,比亞迪雖放棄了燃油車,混動仍在產,也能一度程度補回市場。
行業(yè)分析師李晨認為,比亞迪的超級混動系統(tǒng) DM-i 在當下自主品牌里知名度較高,且技術過硬,甚至媲美豐田。得益于該系統(tǒng),2022款宋MAX DM-i 百公里虧電油耗低至4.4L,出行每公里低至0.3元;在市內通勤可選純電模式,實現(xiàn)日常出行0油耗;極致油耗加持下,綜合續(xù)航可達1090公里。亦是燃油到新能源之間的良好過渡。
顯然,比亞迪、王傳福有押寶底氣,并非一味博眼球。而遭遇業(yè)績瓶頸,也需要破而后立。
但開行業(yè)之先,也要忍先驅之壓、冒先烈之險。危機互顯中,能否真正大力出奇跡,做好第一吃蟹人,壯士斷腕只是開始,后續(xù)品質打磨、精細化、專業(yè)化沉淀、技術優(yōu)勢塑造才是關鍵。
新能源汽車業(yè),迎來新弄潮兒。價值進階,還是遺憾折戟,一切實力說話。
本文為銠財原創(chuàng)
如需轉載請留言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