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財姥爺,編輯:小市妹
(相關資料圖)
近日,河北廊坊市公布《關于支持房地產業(yè)良性循環(huán)和健康發(fā)展的六條政策措施》,宣布全面取消戶籍、社保、個稅等方面不適應當前房地產市場形勢的“限制性購房條件”。
這是樓市政策的一個重要信號。
在廊坊之前,今年放開限購的城市其實已經非常之多,但是對樓市需求似乎并沒有起到太大的拉動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國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6.6%,住宅銷售額下降了31.8%,仍然是非常低迷的狀態(tài)。
當前一個很突出的矛盾,就是很多低線城市的樓市需求,似乎怎么刺激也拉不上來了。
廊坊是離北京最近的地級市,其中離國貿只有30公里的燕郊,更是眾多年輕北漂安家的首選之地,近年來也一直是環(huán)京樓市甚至北京本土樓市的風向標。
從這個角度上看,廊坊取消限購,或許是北京等一線重點城市未來逐漸放寬購房條件的前奏。
限購之外,一線城市的限貸政策似乎也有松動的空間。近日深圳出現零首付樓盤,雖然很快被辟謠叫停,但也證明了行業(yè)內對放寬貸款政策的極度渴求。
目前國內樓市的一些貸款政策,確實過于嚴厲。比如很多人僅有一套房,只是因為之前有過貸款記錄,換房的時候根據“認房又認貸”的規(guī)定,仍然按照二套房執(zhí)行貸款政策,這讓購房者的首付和利率都面臨更大的壓力。
與低線城市不同,高線城市剛需以及改善性需求其實非常旺盛,一旦限購限貸的口子稍微放開一些,需求的釋放肯定會遠強于中小城市。
從歷史上看,一線城市回暖,對全國樓市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是非常大的。
要穩(wěn)住房地產,刺激需求端的同時,紓困房企和穩(wěn)定供給端同樣重要。
過去一年多來房地產行業(yè)的寒冬,使房企出現了集體性的生存危機,排名前50的民營房企,有七成以上出現了現金流緊張,甚至公開市場債務違約。
行業(yè)困境之下,房企似乎選擇了躺平式擺爛,拿地意愿大降。今年上半年,百強房企中只有不到四成有土地入賬,拿地規(guī)模同比下降了60%,導致地產投資和地方財政收入都受到較大影響,進而影響經濟增長。
各國經濟的發(fā)展經驗表明,房地產是周期之母,是很難動搖的支柱產業(yè),地產穩(wěn)則經濟穩(wěn),一國經濟發(fā)生危機,絕大多數也是由房地產造成的。
如果任由房企這么一直擺爛下去,任由國內房地產行業(yè)硬著陸,那是中國經濟不能承受之重。
很多人認為房地產不該救,主要是覺得中國房子早已過剩,而且地產行業(yè)的過度繁榮,擠壓了其他行業(yè)的生存空間,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障礙。
客觀來講,中國城鎮(zhèn)化高速增長和房地產黃金年代確實已經過去,局部供應過剩的風險需要控制,但是當下國內的城市常住人口仍然只有60%左右,只相當于日本上個世紀60年代的水平,特別是重點城市群人口增量仍在大幅上升,房產需求仍然不小。這個時候就斷言房地產見頂,就斷然放棄房地產,還不是時候。
這就好比說,中國還有10億人沒坐過飛機,就說航空業(yè)見頂了一樣。
再者,經濟轉型不是一時之功。最近兩年市場熱捧的新能源、半導體等行業(yè),雖然是未來經濟轉型的方向和希望所在,但是當前的規(guī)模體量,遠不能和房地產相提并論,不足以支撐起經濟大局。
更重要的是,中國產業(yè)調整和升級,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政府補貼和支持,同時也依賴經濟大盤的穩(wěn)定。沒有房地產提供的巨額財政收入,以及穩(wěn)定的經濟環(huán)境,很多產業(yè)的后續(xù)發(fā)展,照樣會受到巨大沖擊。
穩(wěn)住房地產,其實就是為新興產業(yè)贏得充分的發(fā)展時間,最終可以用時間換空間,順利完成經濟轉型。
房地產是典型的政策市,只要政府出手,當下的行業(yè)困境可能并不難解決。
目前的當務之急,是重視解決問題的時間窗口,一方面是放寬需求側,特別是重點城市過于嚴厲的限制性政策,以點帶面擴大住房消費;另一方面是建立房企紓困基金,同時通過貸款展期、債務重組、行業(yè)并購等方式,盡快恢復行業(yè)信心和形象、避免出現難以收拾的局面。
從長期來看,要保持房地產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更重要的是摸索和建立一些合理的長效機制。
1、逐步取消預售制,改為現房銷售。
預售制是房地產高速增長時代地產企業(yè)低成本融資和快速擴張的方式,未來行業(yè)增速大幅放緩,預售制存在的必要性就不大了。
取消預售制一方面可以讓房企降杠桿,減少其發(fā)生風險的概率,另一方面也不至于把房企自身的風險轉嫁給社會和老百姓。
2、重視人地錯配的問題,緩解供求矛盾。
根據小學生入學情況、食鹽供應量等前瞻性指標,即時判斷國內人口流動情況,增加人口流入的核心城市供地,減少人口流出城市的供地規(guī)模。
3、大力發(fā)展由政府和國企主導的廉租房、公租房、長租房,整頓租房市場,改善住房供應結構。
經過多年的房產市場化之后,中國目前自有房產的比例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遠遠高于歐美發(fā)達國家,中國人對買房的執(zhí)念,導致了很多社會風險。
房屋供應端實現多元化,既能帶動房地產投資,也能從實質上解決了更多數人的住房需求問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能得到最大化體現。
很多人覺得租來的房子不踏實,主要是因為當前的租房市場太混亂、太不穩(wěn)定。如果租的房子主要來自政府供應,有很穩(wěn)定的居住體驗,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對買房有太深的執(zhí)念。
事實上,年齡稍微大點的人都知道,在1998年房改之前,城市居民都是沒有產權性房產的,住的都是單位分配的房子,就類似于現在的廉租房。
還有人覺得,沒有自有房產,不能享受房價上漲的紅利。
其實金融市場已經非常成熟,有的是其他渠道投資房產。如果看好房價以后會繼續(xù)上漲,買相關的房地產股或者房地產行業(yè)基金,照樣能分享房價上漲的收益,而且資產也有更好的流動性。
4、放開高端豪宅的限價,用高端的市場化溢價補貼低端基本需求。
國內很多豪宅的價格,不是太高,而是太低,和中國的綜合國力、以及富裕階層的購買力不相匹配,讓很多有錢人占了便宜。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擔心引發(fā)民眾的仇富心態(tài)。
其實,豪宅本來就不在普通老百姓的消費范圍之內,這就跟私人飛機、或者畢加索、齊白石的畫一樣,賣1個億還是10個億,跟普通老百姓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豪宅價格賣得高,地也可以賣得貴,甚至還可以收奢侈稅,這樣政府收入多一些,可以用來建廉租房等公共產品,滿足更多民眾的基本需求。
5、從交易機制上落實房住不炒、控制普通房產過大的波動。
房住不炒不是房住不漲,從長遠來講,房價每年漲幅和名義GDP大致相同,是正常的經濟規(guī)律。
政策調控的初衷,是房價不能像過去那樣暴漲暴跌,出現太大波動,這樣才能更好的穩(wěn)定未來預期,避免恐慌性買房或者賣房的現象。
要達到這種效果,可以像股市一樣,設置年度上下10%或者20%的漲跌停板。
房產是大宗資產,年度10%到20%的漲跌,已經是很大的資產波動。這種規(guī)則設置,既可以避免短期過度的市場炒作帶來的市場風險,也能夠讓缺乏投資常識的老百姓獲得更穩(wěn)定的財富增值。
作為老百姓最重要的財產,房價保持持續(xù)、穩(wěn)定、理性的上漲,不但有利于擴大住房需求,而且對于整個消費市場也會產生非常正面的影響。
這個邏輯跟股市上漲是一樣的,賬面上的財產性收入高了,自然也更敢花錢了。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yè)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