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 | 文/邱 林
隨著新能源的浪潮在全球的蔓延,印度也迫不及待的趕上時代的列車,希望尋找到能夠合作的全球伙伴。相對來說,這些年來,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上的發(fā)展迅猛非常,不僅技術上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的突破,而且各種新能源汽車在市場全面開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正因為如此,印度人近來盯上了中國比亞迪公司。他們以購買比亞迪1000輛電動大巴為誘餌,想說服比亞迪在印度投資建廠。比亞迪的電動大巴每輛售價為190萬元,總價為19億元。不過,印方提出他們先交10%的預付款,之后,在比亞迪在交清1000輛車后,他們才支付余款。
然而,比亞迪拒絕了印方的支付方式,反而提出要求:全額付款后才會交易,并且不要盧比,只收人民幣。此舉招致印方的強烈不滿,印度高級官員對比亞迪施加了嚴重的責備,他指責比亞迪“打破了規(guī)則”,損害了印度的商業(yè)聲譽,從而導致印度在全球范圍內(nèi)遭受了無形的損失。
按印度官員的想法,他們只支付10%的預付款就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似乎他們期待能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優(yōu)質(zhì)的產(chǎn)品。同時,卻避開所有可能的麻煩,包括延期支付、質(zhì)量問題甚至退貨等。按照印度對付中國企業(yè)的宰客套路,一旦遇到問題,他們也可能試圖讓比亞迪承擔損失。
先支付10%的預付款,還要貨到付余款。別說印度,任何國家采用這種付款方式(除了腦袋不正常的),制造商都不會接受,這明擺著是火坑。比亞迪提出付款方式的約定,你印度不同意就算了,買賣不做即可。還扯什么“尊重”,難道印度人還想站在道德高點指責中國企業(yè)么?
這使得人們開始懷疑印度方面的真實意圖。在做生意上,印度的信譽真的讓人一言難盡。印度在國際上的生意合作,不是隨心所欲地違約,將之前已經(jīng)簽好的合同作廢,就是各種拖沓要求交錢。從早些時候宣布要退出印度市場的美國福特汽車、通用汽車、哈雷戴維森摩托車公司等,到近期宣布要壓縮或調(diào)整投資的花旗銀行、瑞士豪瑞等公司。這些跨國公司和銀行,都表現(xiàn)出對印度市場的失望。
比亞迪也就是因為看到印度的商譽不佳,才要求對方支付全款的。畢竟,一旦比亞迪將電動大巴交付了,印度再以各種理由延遲,甚至拒絕付款,估計都拿對方?jīng)]辦法,說不定印度還可能會以其它理由,對比亞迪進行罰款,那時候醒悟可就晚了,所以才出此“良策”,要對方先付全款。
其實,比亞迪并不那以在乎出售印度的這1000輛訂單。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為186.35萬輛,同比大增208.64%,成功衛(wèi)冕全球新能源銷冠,超越曾蟬聯(lián)三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的特斯拉。去年比亞迪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55916輛,同比增長307.2%。與印度交易價值19億元的1000輛電動大巴,對比亞迪來說,并不是那么重要。
人們不是對印度有偏見,而是因為中國企業(yè)在印度踩過坑,吃了不少虧。先說上海電氣公司和印度的合作。2008年,上海電氣為印度建造了6臺660mw的電站,但至今93億元的貨款收不回來。再說小米公司在印度的投資。2014年小米進軍印度,去年在印度智能手機銷量排名第一位,但印度官方以逃稅、做假賬以及違反外匯管理法為由,扣押小米48億的資金。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企業(yè)在印度遭遇的問題,是系統(tǒng)性的,是有針對性的。也就是說,印度不是針對某一家中國企業(yè),也不是某一次中國企業(yè)在經(jīng)營中出現(xiàn)了問題,而是全面系統(tǒng)、有針對性對眾多在印度開展業(yè)務的公司,用多種手段進行打擊。盡管印度打擊的主要對象是中國企業(yè),但是無形中也暴露出印度整體營商環(huán)境的惡化。
標簽:
熱門